青岛小微企业补贴弊端(青岛小微企业补贴制度隐患剖析)
0 2023-05-25
摘要:本文主要从青岛小微企业的补贴制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隐患。此前,中央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层面在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也相应采取了具体措施,但是青岛小微企业补贴制度的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将从四个方面对青岛小微企业补贴制度的隐患进行剖析。
1、难以确定企业规模
目前,青岛市小微企业的补贴根据《青岛市小微企业晋级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是由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企业的类型、经营规模等进行认定并下发《青岛市小微企业认定证书》。然而,现实中某些企业往往已经超过了小微企业的标准,但是因为其关联企业或者其他手段,仍能申请小微企业的补贴。因此,补贴对象难以把握,容易给企业有不正当的获利渠道,同时也会浪费公共资源。
2、无法确保实施效果
青岛市政府会对受到补贴的小微企业进行抽查,以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但是,实施效果的评判是非常难以确定的,因为单个小微企业的情况不同,而且很难量化,同时也缺乏对比参照标准。
3、容易存在腐败风险
在青岛市小微企业的补贴制度中,政府通过具体操作的方式发放资金,这个程序特别容易被腐败现象所影响。例如,某些公司通过行贿、勾结后台来获得资金,甚至有可能出现恶意骗取资金的情况。
1、补贴水平
在青岛市小微企业补贴的制度中,补贴水平不够一致。重点小微企业晋级培育计划中,每个形式的小微企业都有一定的补贴标准,但是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最终效果并不一致。各个企业的规模、出资等因素,决定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程度。因此,某些企业会更容易获得青岛市政府的政策资金,也就是说,更具备竞争力的公司未必能获得相应的支持资金。
2、补贴用途
青岛市政府对小微企业补贴的用途并没有统一标准。有的企业可能会将政府补贴资金用于拓展业务、购买设备等,而有的企业则会将补贴资金用于补贴员工工资或者其他消费性需求上。这样的操作方法不仅浪费了政府的公共资源,还会导致政府对企业财务运营的监管难度增加。
3、补贴来源
青岛市对小微企业补贴资金的来源并没有公开透明。政府补贴资金可能来源于国家补贴、地方补贴、财政三方支援等。但是从企业的角度而言,不清楚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会对政府的政策措施失去信心,并从长远层面上对企业的投资与发展产生影响。
1、申请流程复杂
青岛市政府对小微企业补贴制度的申请流程十分复杂,例如需要提交各种资料、证明材料和审批文件等,申请材料审批的流程在制度实施中也加大了政府的财务管理费用。
2、审批周期过长
青岛市小微企业的补贴审核时间通常超过3个月,一些企业的申请甚至需要6个月以上才能获得审批。有些企业需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在长时间的等待中,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出现大量的借贷,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3、政府程序存在问题
在青岛市小微企业的补贴流程中,政府程序存在问题。申请程序的不透明以及流程不公等问题,可能导致有意申请企业的实际效果差距较大,需要政府增加执政和监管力度,进一步保护企业和政府的权益。
1、需要加强监管部门力度
在青岛市小微企业补贴的制度实施中,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企业的审核、监控、调查等,进一步明确资金用途,防止出现不透明、不公开等问题。
2、透明度与公示制度建设
政府对小微企业补贴资金的来源、申请流程、补贴标准以及补贴用途与用量等,应该实行透明度与公示制度。这样不仅可以让企业得到更明确的政策支持,同时也能够让市场有章可循,遏制腐败和非理性行为的发生。
3、聚焦于政策的落实
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聚焦于政策的落实,协助企业解决融资难、招聘难等问题,确保当地中小型企业真正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耀眼。
综上所述,青岛市小微企业补贴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包括补贴对象的难以把握、补贴标准不统一、补贴过程复杂以及整改措施不足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整改,力争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方面得到长期而有效的支持。
本文由企业补贴整理